現在不管是家庭還是養生或者是中醫,都提倡用艾條來保健或者治療身體某種癥狀,進來談談艾草如何用小型齒爪式粉碎機粉碎后做成艾條的:
艾草的采集時期在每年的7~8月份,當梅雨季節過后持續天晴時即可采集。此時的艾草高月100cm以上,采集是先從根梢割下捆成捆,然后趁艾葉舒展時,立即人工取葉。
最后將去下的葉在陽光下曬干,一般約3~4天,在這一階段中,如果天氣不好,艾葉在半干狀態下放置過久,則會影響艾絨的質量,而且顏色,香味,都會改變。
將日曬后的艾葉放入草袋內保存在倉庫中,并且要注意通風,放置因潮濕而變質,在使用齒爪式粉碎機粉碎之前,還需要更徹底的干燥,先將艾葉從袋中去除放入扁籠內,再將籠并排放在干燥室加熱,過去的籠是竹制的,現在的籠基幾乎都是金屬制的,干燥室的熱源多使用柴油,干燥室的結構是在地板下設有煙道,使燃燒氣流在此循環,多數的干燥室,是從上部開始加熱。
過去的干燥室由于燒木柴,雖然熱效率比較高,但有火災的危險。干燥室溫度若在100°c以下,一次的干燥過程需要12小時,120°c左右則需要6~7太小時,170°c以上約4~5小時,干燥完成以后,用手感來判斷艾葉的干燥程度,此時的含水量約在1%~2%以下。
下面就用小型齒爪式粉碎機進行粉碎,粉碎經火力干燥后的艾葉通常還需要粗粉碎,以便能夠放入齒爪式粉碎機內進一步細粉碎。粗粉碎用的是機器是農用脫離機改造的,也有使用秸稈粉碎機的粉碎裝置,過去則在研磨同時進行粗粉碎和細粉碎。
細粉碎時在專供石磨上反復碾2或3次,將支撐艾絨所需的部分茸毛與(雜質)我這里糾正一下:正確的叫法是:“葉皮”——葉肉,葉柄,葉脈分離。
過篩粉碎后,制艾所不需要的葉皮——葉肉,葉柄,葉桿等粉狀或顆粒狀,此時需要用一種特制的圓篩將其篩去,隨著圓篩每分鐘15~30次的轉動,葉皮上升,下降,然后從篩網目眼中排出。
在圓篩的不停轉動中葉皮逐漸向出口處移動,最終被去除,而葉脈(絨毛)互相纏繞結成小的團塊留在圓篩的后部,葉皮可從篩網目眼中排出,而絨毛幾乎不被漏下,但也有未纏繞在一起的少量絨毛回收,為了進一步去除從篩網目眼處未漏下的葉皮,有時還使用一種可做水平運動的振動篩網,過篩后的剩余部分就是粗制的艾絨。這種粗制的艾絨可以用于溫灸或溫針灸,但如果用于直接灸的話,還需要用風車精制(這里的風車,就是離心風機,可以抽塵),以便進一步去除葉皮——細莖,枝的較硬部分形成的棒狀物。
先將粗制艾絨放入第一風車,翼倫(風車的主要部分)高速運轉,在風力,離心力,摩擦,叩打等綜合作用下,過篩時未能去除的葉皮從篩網目眼間歇的被去除,絨毛則留在里邊。
第二風車的構造與第一風車基本相同,但制作的更精細一些,(篩網目數要比第一風車小一些的意思)除了排出殘存的葉皮外,也將較短的絨毛一起排出,這種絨毛因纖維較短,故而缺乏粘性,但本質上與優質艾絨無區別,故回收后可與有制艾絨混合使用。
優質艾絨即精制艾絨,具有高級艾絨特有的小顆粒,顆粒呈極淡的金黃色,有芳香氣味。其質量及精制所需的時間與以下各條件有關,如原料植物艾草的形狀,原草的保存狀態,火力干燥適當否,粉碎的程度,加工時的環境低溫,干燥,因此其制造主要選在冬天,特優品艾絨的制造要在嚴冬時間的1~2月份。
艾絨怎么做的?這個說起來有點話長,整個工藝流程也是非常的復雜。我們先來說一下,看一下古代人是怎么做這個艾絨;古代因為生產力不發達,主要采用人工的方式。比如說用錘子錘,石臼來搗,石頭磨子來磨!這種方式費人工,費率效率低下。
隨著社會的發展,科學技術的發展,慢慢的都采用機器制作艾絨了。那么機器制作艾絨,它就是用一個專門的艾絨打碎機-齒爪式粉碎機,是曲阜市龍鈺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一種齒盤式粉碎機,我們把艾葉放在機器里面。
然后通過小型齒爪式粉碎機進行粉碎,它形成兩種物質。艾粉和艾絨的混合物。然后再通過篩子來篩選,把艾絨和艾粉繼續分離。那么得出來的艾絨,我們就可以轉艾條了,作為家庭愛好者來說,一下子買那么多機器很不劃算,沒有那么多專用的技術設備。可以只買一臺小型齒爪式粉碎機,是簡單省錢的辦法。
因為你想有古人的意境一點,或者說仿古的做法。可以用,石磨或者石臼!但是這兩種東西價格不菲,一般的家庭也沒有。它可操作性呢,不是很大家庭使用,就是用錘子錘用手搓,這手工搓艾絨,不需要什么專業設備,而且搓出來手帶香味兒。
問題是他們費手,搓不了一小時,你的手都脫皮了。所以依托小型齒爪式粉碎機是非常棒的辦法,花錢不多,又可以做出產品,更大的優點是也可以磨玉米面,或者飼料類,香料類,一機多用,是家用必備神器~